手机广告让人难忍怎么解?打开手机,启动软件时轻微晃动,屏幕就会立即跳转到第三方购物软件;软件使用过程中离开片刻,返回时广告就会再次弹出;试图点击关闭按钮,却还能继续跳转到广告;一些软件推出的上滑广告、前倾广告、扭一扭广告等模式,更是让用户如履薄冰……
细想想,这类广告为何如此让人反感呢?不仅仅是因为加载广告、跳转广告拖慢了软件的使用速度、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,还因为这种以误导方式诱使用户进入广告页面,变相强迫消费者观看广告的行为,剥夺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,让消费者明显感觉被“套路”了。此外,“摇一摇”等互动类广告离不开手机陀螺仪和运动传感器数据的调用。但这些个人隐私数据的使用,是否存在违规收集信息、过度索权等问题都尚且存疑。
前段时间,不少年轻人喜欢上了适老版APP。原因很简单,无非是那些本来为了方便老年人而设置的标准,直接明了地戳中了年轻人的使用需求:界面干净简洁,没有样式复杂的跳转广告及诱导按键。
但在成为很多用户的下载首选后,如今这类APP似乎也难逃广告的。不少人吐槽广告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出现在各级界面里,给用户尤其是老年用户群体带来的迷惑性不减反增。
其实软件当然可以做广告,尤其很多软件是免费提供给用户的,其开发及维护成本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,广告便是它们获得利润的重要渠道之一。但用户享受了免费软件的便利,是否就必须要忍受那些杂乱的弹窗广告?既然广告不得不出现,又该如何尊重用户的使用习惯?
今年2月,工信部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》,《通知》重点包括,不得频繁弹窗干扰用户正常使用,或利用“全屏热力图”、高灵敏度“摇一摇”等易造成误触发的方式诱导用户操作。对落实上述要求不到位或出现违规行为的,依法采取责令限期整改、向社会公告、组织下架等措施,严肃问责查处。
如今的软件市场已经从增量竞争渐渐转向存量竞争,使用广告弹窗诱导用户实现流量变现的行为,显然只会让用户愈加反感AG九游会。即便靠着用户的“误操作”获得了一定的点击率和曝光量,但或许能真正转化为购买量的并不多。
规范手机软件广告,其实是为了其更好的发展。而标准和规范的约束,显然不能只靠行业自洽,相关权力和责任的边界还需要更为细致地厘清。比如软件广告出现的方式可以具体有几种、出现的时间最多能有多长,都需要有统一的标准;再比如跳转广告是否能赋予用户一定的知情权和关闭选择权等等。
其实一些内容优质、制作精良、能精准对准消费者需求的广告,是消费者需要且很容易接受的,人们只是反感那些将流量与广告简单换算、强行闯入视野的广告。基于这一点,内容平台若把更多的重点放在优质内容的生产与产出上,并且懂得如何针对特定目标群体去精准化策划、制作、播放广告,那么如何平衡用户体验与流量利益变现这道逻辑难题,就不难解答。